王羲之的笔法深奥,古人临摹其字,尚且无法掌握,更不用说现代学者,而且王羲之距今久远,真迹极其少见,哪怕存有几幅法帖,字迹也多半漫漶、磨损,无法掌握正确笔法。
图片
实际上,我们学习纯正笔法,以及“二王”书风,不能只看晋唐字帖,临摹“元书盟主”赵孟頫作品,乃是最佳“切入点”,他身处宋末元初,后世很多人觉得,经历“靖康之难”,墨迹大量消失。
图片
赵孟頫被时代影响,自然功力不强,这种理念完全错误,他出身贵族,自幼条件良好,见过诸多真迹,5岁临摹智永《千字文》,熟悉“二王”笔法。
何良俊曾说:“有赵集贤出,始尽右军之妙,而得晋人之正脉”;“自右军之后,唐人得其形似,而不得其神韵……兼形似神韵而得之者,惟赵子昂一人而已”
图片
除了继承正统,赵孟頫也能合理改造,简化“二王”笔势,不丢失原有气韵、质量的情况下,删掉一些绞转、衄错等复杂技法,让笔路更加清晰、明快,风貌直观,容易参透和掌握。
图片
由此切入,慢慢感受“二王”笔法,欣赏晚年写的《泥金孝经卷》,堪为赵孟頫书法“金字招牌”,论就美感,比王羲之更胜一筹,此帖用10两黄金磨成粉,加入墨汁,写在蓝底瓷青笺。
图片
真迹现藏台北故宫,据说夜里闪闪发光,并且全卷的2300多字,亦是保存完好,点画清晰生动,以行书为主,融合楷、草2体,中锋行笔如“快马入阵”,中侧锋切入则轻盈灵动。
图片
横画粗重如铁,撇画细瘦如丝,这种“动静结合”的构势,既保留了魏晋的典雅,又注入自我的鲜活气息,结字亦是如此,大气明媚,疏密分布独具匠心,做到了“静中有动,动中藏静”。
图片
尽管赵孟頫的“贰臣”身份,曾令其作品饱受“媚俗无骨”的批评,但是书法属于艺术,不能以品德论就,此帖写于晚年,用笔更踏实自然老道、沉着遒实,骨力颇为刚健,无半分柔弱感。
图片
此帖采用黄金写成,风格优美,用材不菲,专家给出超过10亿的估值,时常临摹,能初步了解“二王”笔法,用笔沉着,之后学习晋唐书法,能衔接顺利,同时感受“赵字”曼妙姿态,写出书法美感。
图片
而今,我们对赵孟頫《泥金孝经卷》,进行超高清复刻,采用博物馆级别,12色微喷复刻工艺,对比原作进行1:1还原,全卷加入注释,帮助初学者识读。
卷中字体极为清晰,墨色浓淡、笔法转变等细节,全都一览无余,与原作毫无二致,见此品如见原作,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。
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,侵权抄袭者必究!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